Monday, November 03, 2008

nude series

the studies of nude in 2008, still strugg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nes and colours, between figure and space, between the object and the subject, between present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and between the Master and me.
























Monday, September 15, 2008

世界的形象

世界在象徵和它的修辭中完成了對自己的安慰,
經歷了時間的東西代替了時間,
一個事件的形象成為了事件。

渣巴在魏尚河的《我的美術史》的前言裡的一小段
覺得他好像十分精確地捕捉到一種其實我也說不清楚的一種現象,或是一個事實
藝術、歷史與藝術史好像都巧妙地連結在其中
是深刻的觀察
也是悲哀的陳述
但他卻說
「站在象徵和它的修辭後面,揣測屬於我們的藝術史,就像在飛行。」

這是出走之後的釋放嗎?重點是要先到「後面」去


那我努力用文字、用顏色、用線條所要捕捉的是什麼呢?
世界的形象?還是形象的世界?

後來漸漸明白
其實是
想要凝結住那屬於我的永恆的瞬間
然後
便能否定死亡
便能跳脫時間
我的世界就會和我的世界的形象合而為一吧?!

果然有飛行的感覺,根本是在作夢

Monday, April 07, 2008

土鳳梨酥與永恆

過年前電子報編輯交付了「從文學電影看養生」的作業
始終沒有動筆
因為在看過的電影或是書中
實在想不出有什麼跟養生或是環保扯得上關連的故事
腦海中曾經閃過「笆比的盛宴」
但這種大肆鋪張的設宴情節
怎樣都跟環境保護沒關係
離養生的距離應該也很遠吧
(但的確也是部好電影啊!—料理都快變成藝術創作)

後來的後來
到台中發現了日出土鳳梨酥
在驚豔之際
突然發現
養生與環保還有另一種形式與層次
是更接近生活與人性的一種姿態
而不只是單單講求「環境正確」那種累人而勉強的類似信仰的心態

然後成文

Saturday, March 29, 2008

克利的墓誌銘













「我存活在
方生方死之間
對於今世
並不瞭解
祇是 窺見了
一些創造的奧秘
——不過
還很遙遠。」



週日上午的人體課
老師興沖沖地將他重新譯過的
克利的墓誌銘
拿上樓來

還說道,將來他的墓誌銘
就是一張白紙
用以總結這交白卷的一生

「方生方死」是怎樣一種心境
還不瞭解
(目前的我,應該比較接近「醉生夢死」吧)
但在這張四年前的習作中
我總覺得
在某個角度,或是某個瞬間
看到了
死亡的容顏
(彷彿那就是我心目中的死神 彷彿我依然崇拜且神往)

祇是不知道
那反應的是
我生命中的死亡
還是死亡中的生命

the dead part of my life
or the living part of the dying? the life in the death?

Or simply reflects the crucial fact that we are both living and dying.
Anyway, i decide to name the painting The Death.

Wednesday, March 05, 2008

給 阿瑾

謝謝你的明信片

我把它貼在屏風上

工作累了看一下

似乎真能有這麼一點激勵的作用

我還記得看Frida電影時的感動

那天晚上的總統戲院

觀眾大概不到十個

大家都自由自在地留著淚

也是另一種感動

下次回來時一起喝杯咖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