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看了《地獄》,因為影片介紹中提到這是奇士勞斯基遺留的電影腳本之一。
對奇士勞斯基,總是有些期待的。
(照片取自台北電影節網站:http://www.tiff.org.tw/2006TIFF/Programs/Programs_Z.aspx?ID=145&a=E&b=2)
在網路上搜尋後才知道,這是他所構思的但丁三部曲之一,分別是天堂、地獄與煉獄。 前兩年天堂的部分已經拍成電影了,是由凱特布蘭琪主演的,片名叫做天堂奔馳。網路上說這部電影叫好不叫座,看來的確如此,我一點印象都沒有。據說已經出DVD了,應該會去找來看看。(仔細想想,奇先生的作品好像都是以女人為主軸,或至少佔有很大的比重,不論是之前的三色系列,還是現在的但丁三部曲)。
地獄這部影片的簡介,很多網站上都有,藍祖蔚的這篇還不錯,補充了一些background:
http://blog.infocom.yzu.edu.tw/twlai/archives/2006/04/20060417.html
看完電影以後,有一種說不出的震撼與疑惑,好像有一點明白,但又不完全瞭解所謂「地獄」的意涵。就跟以前在藍白紅中看待自由、平等、博愛一樣。
片中有一幕提到古希臘悲劇作家尤里皮底斯(Euripides)的美狄亞(Medea)。在金羊毛的故事中,美狄亞為了幫助愛人(Jason)取得金羊毛並順利逃離自己的國家,不惜背叛父親,殺害弟弟。但最後愛人移情別戀,拋棄了她。美狄亞最後殺害了他們共同的兒子,並且獻上一件塗有毒藥的禮服來殺害丈夫的新歡。片中的女主角之一認為美狄亞知道殺害兒子是懲罰丈夫的唯一方法,而且也暗示著自己母親延續美狄亞精神的可能性。
衛報的影評,透過這個希臘悲劇來闡釋電影中所謂的「地獄」:
The classical, Euripidean dimension comes in realising that we are all Medea's children: murdered in spirit by an adult's anger, or revenge, or perhaps just whim, and condemned to live our own grownup lives as undead sacrificial lambs with cargoes of emotional anguish that will one day be discharged only by cruelty to our own children. And so the hell goes on.
http://arts.guardian.co.uk/filmandmusic/story/0,,1757362,00.html
看完這篇文章,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但也有一種悲痛。
發現原來我們都是美狄亞的孩子。
So the hell goes on.
有時候對自己必須透過他人的文字來理解電影而感到悲哀,但又覺得這部電影能讓我這麼努力的在網路上research,應該稱的上是一部好電影吧!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1 comment:
I love this film too!!
I remember I saw it in the library long time ag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