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02, 2006

白石古道III~White Stone Trail in Colour

白石古道是霞喀羅古道的一部份 ,據說是第一條規劃出來的國家步道。




















走起來有以前「爬山」時的感覺,卻沒有爬山的疲累。小薇說的好:「如履平地」



















連狗狗都可以爬



















不知是我們來得太早,還是太晚,一路上都沒有看到楓葉
終於在午餐休息的地方
看到長在樹上的紅紅楓葉



















於是決定躺下來
不跟大家一起去「下切」溪谷















仔仔細細把楓葉看個夠













順便看看其他的




















然後明白,望著一棵樹十秒鐘和十分鐘
是有很大的不同















約翰謬爾說:「單獨一個人,在寂靜中,可以直接走到荒野的心臟;旅館、行李和無聊的話都是塵土。」某一個瞬間,我好像聽到了荒野的心跳。不過當我一個人留在山林裡,行李的存在倒是很令人心安。

Friday, December 01, 2006

白石古道II~White Stone Trail in B&W



































































































































白石古道~White Stone Trail in Brown

停下來的時候
山裡只是安靜
然後見到植物的不同姿態
還有光與影的奇妙關係


























































































































Wednesday, October 18, 2006

An Inconvenient Truth~不願面對的真相

“The era of procrastination, of half-measures of soothing and baffling expedients, of delays is coming to its close. In it’s place, we are entering a period of consequences.” ~Winston Churchill


一直不喜歡美國(人)
也厭倦美國的電影很久
但是這一片真的很令人感動
感動他們如此深刻的反省能力
(只是不知道在反省之後會有怎樣的作為?)

在課堂上或是研討會上聽Globmal Warming的問題應該超過十年
但高爾的講演真的讓人耳目一新 (不得不羨慕起美國人曾經有過這樣的副總統,但他為何沒選上呢?)
(there are good people in politics ....這是他在影片中說的,我開始願意相信)
導演的功力也很不賴
讓觀眾在看這樣一個令人不安的影片時
還能不斷地發笑

Saturday, October 07, 2006

再會 綠島

九月的末了
去了一趟綠島與台東
與七八年前第一次到那裡的行程類似
一樣去知本泡湯(話說「湯之本」的溫泉真是不錯)
一樣去綠島環繞
只是這次改騎腳踏車

綠島對我來說
有好多好多的第一次
第一次浮淺
第一次看到鬼頭刀
第一次自己煮鬼頭刀魚湯
第一次在海邊泡溫泉
第一次在港口練習騎機車.......

再回綠島
還是有很多第一次
第一次推著腳踏車爬山(沒錯!我們就是喜歡花錢買罪受的台北人)
第一次看見鹿肉乾的店
也是第一次看見在店門口圈養一隻鹿當作招攬客人的手段(貨真價實,保證新鮮嗎?)


同團的朋友說:
「當我們學會用比較不傷害環境的方式來認識綠島時,
綠島卻已被開發的滿目瘡痍了 。
看了很心痛,這表示我們長大了。」

沒錯
我們心痛 然後長大

(但其實這次旅程中最痛的地方是屁股,回來之後從頭部以下無一處不酸痛。)

Wednesday, September 13, 2006

青春

整理房子時,發現父親遺留的筆記本
上面寫著一首詩
很難想像務實的父親是會寫詩的人
但還是很慶幸得到這樣一份遺物
父親的「青春」

青春............................. 王樂澐

青春不是生命的一段時光,
青春是心情的一種狀況。
青春不是柔美的腿,
朱紅的唇,
粉嫩的臉龐。
青春是鮮明的情感,
豐富的想像,
向上的願望,
像泉水一樣的清澈
沁涼。
青春是勇敢戰勝了怯弱,
冒險代替了苟安,
這種心情在二十歲時所有的,
常不如五十之中年。
歲月並不能使人老邁,
使人老邁的是捨棄了理想與信念。
無情的歲月可以使皮膚鬆弛下來,
而使靈魂頹唐的,卻只有熱情上的認敗。
疑慮與困惑,
恐懼與絕望,
失去了自信與未來的想像
才真正是日月循環的折磨
壓低了頭,壓彎了背,
把精神帶上死亡。
不論是七十或是十七,
每個人都有對世界的好奇。
天上的星光無限神秘,
哲人的思維,別開天地。

古今堆起來的難題,
四周圍起來的挑戰。
使人像孩子一樣地追問探索,
像孩子一樣捕藏捉迷。
像孩子一樣,在遊戲中需有狂喜,
你的信心象徵著你的年輕,
你的疑慮表現了你的齒增,
你的希冀 給了你茁壯,
你的絕望刻畫出你的頹齡。
在你的心中有一座電台,
大地上幽美的,勇敢的有力的聲音從八方播來,
只要你聽這些青春的消息,那麼你的青春即是存在。
當電台的天線一旦崩壞,
譏諷的冰與悲觀的雪,
在你的心裡層層覆蓋,
那麼你的青春真已逝去,
你的年齡真已老邁。

Wednesday, July 26, 2006

憂傷的顏色

「憂傷是一種情緒,它能夠觸動我的心靈,我留戀憂傷的感覺,是因為我在憂傷的情緒中體驗到憂傷可以很美,如同寂寞秋夜的月光,靜靜凋落的花瓣。美得憂傷,也憂傷得美。憂傷的最後都曾經有一個感人的故事。就像情歌中,這個故事的情結並不重要,傾訴相思之苦、分別之情的感情最易打動人。憂傷的感情很像爆炸之後,最可怕的不是爆炸當中,而是平靜之後的無聲。」
--楊永生,「精神之光」

在藝術家2006的六月號上讀到畫家楊永生對於憂傷的描寫,覺得比他的畫還動人、真切。至於憂傷到底是什麼顏色呢?我還是說不上來。

Monday, July 10, 2006

《在月球的彼端》~Far side of the Moon










"Here on earth, we know the universe is infinite, yet we live life in a fishbowl..."
Robert Lepage, Far Side of the Moon

這部加拿大的影片,是羅伯‧勒帕吉自編、自導、自演的,還一人分飾性格迥異的兄弟兩角,讓人沒有辦法不佩服。電影本身也很棒,是好到那種在放映結束之後大家會拍拍手的程度。

far side of the moon 其實是特定用語,專門用來形容月球以前不為人知的那一面。第一張照片是蘇聯太空站在1959年傳回來的 ,看不大清楚。
















這張照片則是1998年10月8日,阿波羅16傳送回來的。












(高解析力的結果是讓我們看清楚它滿目瘡痍的表面。月球精心地以自轉週期配合公轉週期,好持續展現自己美麗的一面給世人,但我們卻執意地要看看另一面,然後再說它是"the disfigured face of the moon"。人類到底在想些什麼?)

這部電影的特殊之處,從哥哥菲力普兩次defense沒過的博士論文主題就可以窺知一二:the narcissism of space race--真是虧他想得出來。該翻譯成什麼呢?太空競賽中的自戀性格?

電影其實跟月球沒有多大的關係,不論是哪一面。倒是片中引用俄國太空科學家Tsiolkovsky說的話,似乎跟導演想要表達的意念有某種呼應:

The state of weightlessness is "the ideal refuge for those who find life heavy"

這其實是一場關於人生的inner space之旅,但卻以 outer space為軸線來發展,相當有趣而貼切。

Tuesday, July 04, 2006

Francois Giard~顧爾德的32短篇


中午,溜出去中山堂看另一部台北電影節的電影。

Giard拍的這部傳記電影,給人一種紀錄片的幻覺,他以顧爾德演奏的郭德堡變奏曲作為電影配樂,串連32個各自獨立的短篇。

然後,有了一個活生生的顧爾德。

有顧爾德眼中的世界,有世人眼中的顧爾德。

關於電影,在網路上看到一篇很不錯的介紹與分析:http://www.srcs.nctu.edu.tw/joyceliu/mworks/mw-movies/Gould.htm


* * *
不知道是因為聽了顧爾德而喜歡巴哈,還是因為巴哈而迷上顧爾德。反正就喜歡上顧爾德的巴哈,尤其是郭德堡變奏曲(或者也包含其他,我老是把巴哈的作品混淆在一起)。

據說這部曲子是由32個基礎低音架構而成,還有一套嚴謹卻具有彈性的數學關係,不過我對樂理一竅不通,只聽得出來它不斷地重複,但每次都有一些變化(這就是所謂的變奏曲吧!)。最神奇的是,聽多少次都不會厭倦。實際上通常更本不會注意到這首曲子到底重複播放了幾次。

旋律是那種我完全記不起來,但一聽到就會明白的。
就像是一幅標名為無題的畫,只給你顏色與構形,不提供任何故事與主題,也沒有喜悅、熱情、感動、哀愁甚或是慰藉。
就像是看到Miro, Rothko or Pollock的畫作一樣
在還沒弄清楚畫面的意味時,就先認出其獨特的風格。

巴哈音樂的純粹
讓人體會到,原來聲音可以如此串連與堆疊,原來鋼琴的音響效果可以如此。
顧爾德的演奏給予琴音一種「質地」,有那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味道。

我想他們兩個很配吧!

在我不盡完整的顧爾德錄音收藏中,有一SONY1995年的《顧爾德的一生》(gleen gould images),包含有兩片CD,一片名為Glenn Could plays Bach,另一片是Glenn Gould plays not Bach。喜歡它不是因為錄音特別好(其實大部分的時候我都聽不出來有什麼差別),也不是曲目好,而是覺得切割得相當好。這位製作人真是相當天才,彷彿又創造出另一層的「對位」關係!

巴哈的這一片,從義大利協奏曲、二聲部創意曲、法國組曲、前奏曲與賦格到郭德堡變奏曲……我都區分不太出來。隱約中有一個整體感覺,該如何形容呢,如果能把Glenn-Could-plays-Bach當作是形容詞,應該就是這樣吧!

而非巴哈的部分,曲目都是常常聽到的,但顧爾德把它們變得很不一樣。,至此,體會到演奏家的詮釋力量有多大。但我好像比較偏好正常一點的版本。

Thursday, June 29, 2006

奇士勞斯基~地獄

昨天去看了《地獄》,因為影片介紹中提到這是奇士勞斯基遺留的電影腳本之一。

對奇士勞斯基,總是有些期待的。
(照片取自台北電影節網站:http://www.tiff.org.tw/2006TIFF/Programs/Programs_Z.aspx?ID=145&a=E&b=2)

在網路上搜尋後才知道,這是他所構思的但丁三部曲之一,分別是天堂、地獄與煉獄。 前兩年天堂的部分已經拍成電影了,是由凱特布蘭琪主演的,片名叫做天堂奔馳。網路上說這部電影叫好不叫座,看來的確如此,我一點印象都沒有。據說已經出DVD了,應該會去找來看看。(仔細想想,奇先生的作品好像都是以女人為主軸,或至少佔有很大的比重,不論是之前的三色系列,還是現在的但丁三部曲)。

地獄這部影片的簡介,很多網站上都有,藍祖蔚的這篇還不錯,補充了一些background:
http://blog.infocom.yzu.edu.tw/twlai/archives/2006/04/20060417.html

看完電影以後,有一種說不出的震撼與疑惑,好像有一點明白,但又不完全瞭解所謂「地獄」的意涵。就跟以前在藍白紅中看待自由、平等、博愛一樣。

片中有一幕提到古希臘悲劇作家尤里皮底斯(Euripides)的美狄亞(Medea)。在金羊毛的故事中,美狄亞為了幫助愛人(Jason)取得金羊毛並順利逃離自己的國家,不惜背叛父親,殺害弟弟。但最後愛人移情別戀,拋棄了她。美狄亞最後殺害了他們共同的兒子,並且獻上一件塗有毒藥的禮服來殺害丈夫的新歡。片中的女主角之一認為美狄亞知道殺害兒子是懲罰丈夫的唯一方法,而且也暗示著自己母親延續美狄亞精神的可能性。

衛報的影評,透過這個希臘悲劇來闡釋電影中所謂的「地獄」:

The classical, Euripidean dimension comes in realising that we are all Medea's children: murdered in spirit by an adult's anger, or revenge, or perhaps just whim, and condemned to live our own grownup lives as undead sacrificial lambs with cargoes of emotional anguish that will one day be discharged only by cruelty to our own children. And so the hell goes on.

http://arts.guardian.co.uk/filmandmusic/story/0,,1757362,00.html


看完這篇文章,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但也有一種悲痛。
發現原來我們都是美狄亞的孩子。
So the hell goes on.


有時候對自己必須透過他人的文字來理解電影而感到悲哀,但又覺得這部電影能讓我這麼努力的在網路上research,應該稱的上是一部好電影吧!

Monday, June 26, 2006

The Shadow of the Wind

Just finished reading Carlos Ruiz Zafon's The Shadow of the Wind, and begin to feel like re-reading it again.

Felt like having a journey to Barcelona, and still trapped in there, in the labyrinth of Zafon's words.

Can not say anything but agree with 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 which said, "[the book] will remind you of what it is like to read the first novel that brought you into the world of words, and the power it held, and still holds over you."

I didn't remember what my first novel was and how it impressed me. But with this one, I come to realise why I keep collecting books of this kind, how much I've admired great storytellers ever since I can read, and even dared to dream to become one. The cruel fact that I will never ever be a novelist doesn't prevent me from addicting the world of words, rather it makes my way to read and to appreciate them.

Suddenlly, running a cafe shop with a bookstore attached comes across my mind. I can almost picture it. Maybe I will go to a book store to get a part-time job to learn the tactics of book business later.

Monday, June 12, 2006

come across--《遇見》

-- what fascinates me in this picture is beyond me,
perhaps i shouldn't say anything about it but just see.

Saturday, May 27, 2006

Beauty lies in numbers-《數大便是美》

不記得徐志摩是如何討論數量成為美感中的一個要件。

也不清楚在面對這些景物時,真正撼動我,讓我想要舉起相機,留下影像的原因是什麼。

是那其中的規律嗎?
是錯落有致的排列嗎?
還是相互應和的韻律?
或是一種可以稱為「力量」的感覺?
Strengh lies in numbers, too.

Be it plant, animal or mankind
Be it living or dead.

在旅程中,總是一次又一次為數量所展現的美感與力量驚嘆。

Fallen leaves, Dartmouth














Seals, Pier 39, San Francisco












Black Beach, San Diego















Residiental area, Boston














Graveyard, Boston

Tuesday, April 11, 2006

Night colour of London

For some unknown reasons,
London in my memory is always in grey tones,
though this city is, in fact, very colourful,
particularly the night colours--

-Golden Jubilee Bridge






鄰近皇家節慶音樂廳的橋上附有行人專用道
對剛剛聽完音樂會的人來說彷彿是一種緩衝
讓人不疾不徐地沿著橋走回原來喧囂的世界
(Royal Festival Hall 非常體貼地將當日沒有售出的票改成六磅的standby ticket賣給貧窮學生們,對那時的我來說,真是無比的享受。)

-London Eye & Big Ben












有時候會留戀、或是貪圖這醉人夜色
而改走另一座橋,可以一直走回羅素廣場的宿舍
算是相當好的夜間運動。

-Theater for Lion King













Lion King的舞台是我看過最多采多姿的
還沒開場前就覺得很熱鬧,忍不住拍了一張
不過音樂就是沒有其他的音樂劇感人。

-Moving along the Oxford St.


















深夜坐在沿著牛津街前行的巴士上
可以感受到城市生命的律動
不過多半時候我都和人群方向相反
希望早點回到住所
安眠一晚
也許倫敦的夜色對我來說從來就是色彩而已 ,

-Flying above London










要站得夠遠、飛得夠高
才能看到這樣的美麗。

Sunday, April 02, 2006

California on the track

2 years ago, travelling in California.

while it only took 2 or 3 hours to fly from San Diego to San Jose
i chose to take train
because of its slowness-literally "slow", took me more than 12 hours
but it was fun.

the train was called "Coast Starlight"-海岸星光號












attached with dining car and sightseer lounge
the flloor-to- celing windows gave the magnificent scenery along the coast-I spent most of time here when i was awake.










we passed the pacific ocean,









the swamp,









the vine yards,









the state penitentiary(we were informed by the train driver- he seemed to enjoy himself as a tour guide, always remind us to see the "unmissable" scenes),








the "bigness" and "emptiness" of land,








the solitude of a streetlamp,










the stylish but abandoned station,









the seemingly timelessness scene,









and even the rainbow.